滨海故事六:自然经济的萌发

稿源:津滨网   编辑:王景磊   2019-08-14 10:00

天津滨海地区成陆,为这一带人文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初(1206年前后),来自山东、河北的开拓者,陆续沿海河、蓟运河来到塘沽这片“斥卤之地”安家。他们在贝壳堤上用芦苇、泥土垒起原始的茅屋以避风寒。先民们以渔为生,以盐为业,生活、生产、繁衍、生息,开辟了自己的家园。

天津滨海地区百里滩涂得天独厚。这里的人们从原始的煮盐开始,到“易煮为晒”,是制盐工艺的飞跃,以至元代长芦盐场丰财场的海盐生产成为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至清代,丰财场盐业收入为清廷内务府所有。采盐成为这里的传统产业。

远在唐代,大沽口海域就成了海上漕运的必经之路。杜甫在《昔游》一诗中写道:“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转粟帛,泛海凌蓬莱。”在《后出塞》中,他又写道:“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这充分反映了当时南粮北调,海上漕运浩浩荡荡的漕船,扬帆破浪,云集大沽口入军粮城海口,溯海河人渔阳的壮观景象。

元初到至元十三年(1276年),京杭大运河淤塞不畅,兴海上漕运。漕船由崇明岛沿海北上,经大沽口入海河,将粮转至大都,以解北方缺粮之急。至清代,康熙皇帝为解盛京、锦州一带粮荒,派船队由大沽北上,迅速缓解了辽东灾情。此后,大沽至辽东商路日盛,出现众多大小船队来往于海上。几百年间的漕运助推了天津滨海地区的发展。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