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津滨网 编辑:严玉霞 2022-06-24 22:48
津滨网讯(记者 张广艳 报道 戈荣喜 摄影)六月芳菲,崔庄古冬枣园枣花飘香。6月24日,由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指导,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天津滨海崔庄古冬枣园第一届枣花节暨天津市乡村传统文体项目展演”活动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天津滨海崔庄古冬枣园举办。
逛枣园,看“非遗”,品农产品,在活动现场,与会嘉宾多角度着感受天津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底蕴和新时代农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系列活动传承农耕文化
据了解,此次活动作为中国庆祝“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聚焦“传承优秀农耕文化,铸魂乡村全面振兴”主题,设置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成果展示、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示、优质特色农产品展示、乡村传统文体项目展演等环节。
记者了解到,除畅游古冬枣园、冬枣博物馆,聆听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娘娘的传说”外,与会嘉宾还现场了解到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发展和优质特色农产品。
在活动现场,记者注意到在优质特色农产品展示区,“津典”牌茶树菇、“弗里生乳牛”系列产品、甜王西瓜等农产品摆放在显眼位置。“这次我们带来主要产品就是食用菌,主打产品是茶树菇。”宏盛源食用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庆柱介绍说,“参加第一届枣花节,集中展示宏盛源的拳头产品,将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产品品牌价值,扩大产品销量。目前,企业生产的产品涵盖茶树菇、木耳、香菇、虫草花、鹿茸菇、猴头菇等8个品类、27个系列,每日鲜菇的销量就达到6吨左右。”
“保护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深入发掘、展示、传播其蕴含的‘农遗良技’‘农遗良俗’‘农遗良景’‘农遗良艺’‘农遗良种’,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传承优秀农耕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天津将继续弘扬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加大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力度,依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厚植乡风文明沃土,培育特色农业品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让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同时,记者发现,“非遗”成为此次活动关键词之一。
栩栩如生的面塑,色彩鲜艳的农民画,技术精湛的剪纸……大港剪纸、太平农民画、面人王面塑、陆氏传统手工制陶等新区非遗项目在枣花节上集中展示。这些“活”起来的非遗项目“零距离”展示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风采。
在面人王面塑的展示台上,一只绚丽多彩的面塑孔雀十分抢眼。它昂头拖尾,羽毛多彩,姿态灵动。“要让面塑作品栩栩如生、色彩艳丽、立体感强,就要花费大量时间精雕细作。以这只面塑孔雀为例,它的制作周期就长达三四个月。”面人王非遗传承人王永艳告诉记者,面塑创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塑造的作品也应贴近生活。目前,他制作的面塑传承传统面塑材料的特点,并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结合到一起,以使面塑艺术更好地流传下去。
同时,在枣花节现场,汉沽飞镲、飞翔舞龙舞狮、李氏太极拳、穆氏花毽、汉沽女书等非遗传统文体项目表演以及农民广场舞表演也精彩上演。
据区文旅局文博室主任高立贤介绍,滨海新区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明确保护责任,落实保护措施,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传承与合理利用工作。截至目前,滨海新区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1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5个。
“我们一直在做新区各级各类非遗传承情况调研,并深入挖掘非遗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新区特别注重打造非遗项目文化品牌。如国家级非遗项目汉沽飞镲的表演队伍曾多次参加全国及天津市的各项活动,并多次获奖。另一项天津市级非遗项目汉沽评剧,目前新区已连续多年举办天津滨海少儿评剧节,成为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通过展卖、展演、展示等形式,滨海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传承与合理利用工作获得长足发展。下一步,滨海新区将在现有基础上,以评促传承,即通过评审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推动传承;推动非遗培训进校园,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同时,新区还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新区农耕文化和渔盐文化进行对接。“如把汉沽制盐传统技艺与长芦汉沽盐场对接,把河头落子等落子表演与太平镇崔庄古冬枣园对接,打造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新途径,推动新区非遗项目传承发展,走出一条适合滨海新区特色非遗传承‘诗与远方’的路子。”高立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