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朵金花》《人到中年》《我不是药神》……“幸福小康”之路,这样步步走来

稿源:人民网   编辑:刘阳   2020-08-03 14:40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特别策划了“幸福小康”主题影展,展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拍摄的八部优秀国产影片。这些优秀创作在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同时,也涌动着脉脉温情,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值得被不断重温回顾,对于当下的创作而言,也充满启迪意义。

  让那些可贵精神得以延续

  从《五朵金花》《人到中年》《北京,你早》,到最近的《我不是药神》,“幸福小康”主题影展涉及教育、普法、医药等多个领域,全方位展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奋斗,获得幸福感。

  “小康的内涵很丰富,今天我们做小康题材不能只盯着扶贫,简单地解读政策,而应该从更开阔的视野来理解小康所包含的现实意义。”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认为,从这个层面来看“幸福小康”,在中国影史上可以找出四五百部作品,包括本届电影节“向大师致敬”单元中吴贻弓的《阙里人家》等,都是不同年代、不同角度展现百姓生活变迁,也包含改革开放以来对传统价值观的回顾和对文化的反思。

  反映当下现实的优秀影视作品,往往取材于现实中的真实故事。比如《马背上的法庭》灵感来自一篇关于基层法官骑马翻山越岭给乡民开庭的新闻报道,带领观众深入云南西北地区,见证法律如何进入乡民的生活。《我不是药神》同样改编自真实故事,拍出了一部既好看又发人深省的社会道德剧,并引发全民对药品价格等社会问题的大讨论。这些来源于中国现实社会、真人真事的改编,也是创作者对于时代痛点的敏锐捕捉。比如尊重法治精神还是依循乡村人情社会,在基层农村往往面临着冲突,通过《马背上的法庭》《被告山杠爷》《秋菊打官司》等一部部影片,可以看到中国农村法治建设是如何从当初走到今天的,从有温度的影像叙事中,让大众看到历史前进清晰的轨迹。

  “进入小康社会后,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从上世纪90年代大力发展经济,到重视生态发展平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种价值观的进步和思想变化都应该在电影中得到体现。”石川认为,当下回看这些影片,更大的意义是在对幸福小康主题的思考和表现中,找到两代人的情感共鸣,用文化去弥合代沟,让那些可贵的精神得以延续。

  《人到中年》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初知识分子特别是中年知识分子的生存困难和坚韧品格;《美丽的大脚》中,倪萍饰演的乡村女教师在赤贫条件下依然坚守岗位职责,这对于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人生选择更多元的当下年轻人来说,也许很难理解。但也正因如此,现今的年轻人更需要去看这些影片,从前面几代人的身上感受人自身迸发出的精神力量。“小康不只是反映时代,这种精神层面的传承和反思才是深层次的,电影最核心的是精神。”石川说。

  用时代共情触及观众内心

  明年即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在本届电影节以“全面奔小康·筑梦新时代”为主题的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上,上影集团、腾讯影业、阿里影业等纷纷亮出下半年至明年的片单,抗疫题材、迎接建党百年等主旋律影片成为一大亮点,《1921》《大城大楼》《望道》《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等众多影片资讯一经发布就引发影迷期待,也为刚刚复苏的影视市场注入信心。

  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展现民族特点,加强类型创作和艺术创新,融合主流思想与商业价值,是国产影片的创作难点。本届电影节论坛也将话题聚焦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推动中国电影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这些反映重大题材的影片也对当下的影视创作充满启发意义。“除了观照现实,还有怎么理解过去,并从中挖掘今天需要的价值。”石川认为,随着影视市场的商业化推进,不管是电影还是网剧领域,都一定程度上存在唯收视率、流量至上的现象,将创作带向架空历史,背景虚空悬浮,很多“神剧”只是穿了那个时代的衣服,却抛弃了时代的内核。“立足当下,我们也需要回归传统,不仅提供文化娱乐产品,也要有一定比重的严肃题材,弘扬我们的主流价值观。”

  反映伟大时代,并不意味着只能选择宏大历史叙事,对小人物、身边事的纵向深挖,同样可以以小见大,打造时代经典。阿里影业正在筹备6部现实主义影片,将以小人物、正能量、大时代为特色。“幸福小康”展映单元里,更多是平凡人的普通生活,无论是《米花之味》里的单亲妈妈、留守儿童,还是《北京,你早》里的北京公交车司机与售票员,都在捕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脉动,用时代共情触及观众内心。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官方入选影片《荞麦疯长》也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三位年轻人离开家乡奔赴大城市后,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下,被爱情与梦想勾连在一起的故事。当片尾响起《东京爱情故事》的歌曲时,很多观众哭了,主动站起来分享自己的感动。导演徐展雄觉得,这是因为影片让许多从小城镇去大城市求学、打工,追求梦想的年轻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在这个电影中看到了自己,这是最大的现实主义。”

  本届金爵奖取消评奖,但从官方入选影片可见,回归现实、回归本土,是本次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释放出的风向标。正如《我不是药神》的导演文牧野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论坛上所说,“这个时代需要有当代性、创新性、本土性的作品,电影要与人、与灵魂、与社会时代话题有关,并有一定娱乐性,更好看一点。”

  电影院时隔一百多天后的重启,也让电影人更加珍惜这次与观众重逢的机会。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时代主旋律,跟随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风向标,中国电影人的步伐迈得坚定有力。(钟菡)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