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育成果展示
将AI教育融入学科教育
打造AI智能实验室
与课本里的人物对话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在AI技术的“魔法”加持下,如今的滨城课堂已蜕变成为一座穿越时空的“体验馆”。近年来,滨海新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中小学课程建设,通过整合人工智能技术与多学科资源,探索跨学科AI教学新模式,为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开辟新路径。
记者 岳立杰
戴枭翔 摄影报道
构建“AI+X”课程体系
数字化教育改革显成效
翻开《草船借箭》的篇章,AI生成的诸葛亮不仅能与学生们实时对话,还会根据课堂讨论方向,将赤壁战场幻化为动态沙盘,让谋略智慧在烽火动画中具象化。更妙的是,每位学生都能通过AI语音交互系统,化身小记者采访“活过来”的岳飞。
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津生态城附属学校,一场以AI技术为引擎的教学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我们让AI和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去对话,让课本中的情境真实地呈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北京师范大学天津生态城附属学校小学语文教研组长朱会娟介绍说。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校基于学段特点,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构建多学科相融合的“AI+X”课程体系,为学生创设集个性化、沉浸式和思辨性等特色于一体的全新课堂。这一创新实践还吸引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等栏目前来采访报道,彰显了其在教育创新方面的独特价值与示范意义。“未来三年,我们想把AI教育融入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的更多学科教学之中,同时筹建AI智能实验室,打造AI教育示范校,积极对接新区科技企业,共建‘AI实践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天津生态城附属学校副校长李东说。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生态城附属学校是区教体局选定的科学教育示范校,在科学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在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也是新区近年来数字化教育改革成效的具体体现。”滨海新区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因时制宜谋篇布局 引领全区教育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滨海新区因时制宜展开教育数字化战略谋篇布局,并动态调整重点方向,逐步做好“1+10”顶层设计,聚焦“国家—区级—校级”三级应用,围绕“课堂教学—区校联动—数智治理”三大场景,落地“人工智能教育—虚拟现实教学”,形成了二类创新的工作路径和发展生态,引领全区教育数字化转型。
目前,智慧教育一期建设成果辐射全区,推动智慧黑板、智慧课堂等教育基础设施持续升级,加快了优质均衡发展步伐;升级建设基于信创环境的证书管理、协同办公等政务系统,在服务机关学校提效降本中发挥了明显作用;课后服务平台实现小学全覆盖,进一步提升了整体课后水平;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深度应用成效显著,教师研修案例获得国家级奖项23项,占全市的36.5%,2个案例参加全国现场交流;9所市级基础教育智慧教育示范校全部通过市级评估,其先进经验与创新实践得到广泛传播。
同时,滨海新区以“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申报建设工作为抓手,制定了“1+4+N”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规划,通过探索独具特色的“五大落地路径”,稳步铺展普及工作。过去两年,完成两批共计87所学校建设,规模全国最大,提前两年基本完成试点建设任务。
在2024年央馆基础教育人工智能专项课例评审中,获奖课例17个,全国占比12.32%,全市占比65.38%。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仅2024年就有1566名学生参加41项科创赛事,获得国家级奖37项。区域影响力持续扩大,全域普及AI的典型经验两度在全国工作交流会上进行分享。
新区还围绕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深化改革,鼓励学校积极引入钉钉在线课堂、智学网、希沃、智慧课堂、课后服务平台等智能教学系统,开展“大思政教育”、打造“大校本课程”、实施“大科学教育”,实现教育方式革新、课堂焕新和智慧创新。成立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滨海新区分院,借助市教科院的专业力量,实施教研扶持、名师养成、智慧教育等“八大项目”,共召开项目研讨会80余次,进行项目成果展示400余场。强师优课成效初显,26节课脱颖而出,入选2024年教育部“部级精品课”,占全市部级精品课总数的23.64%。
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行动 打造数字化教育滨城样板
进入2025年,随着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突破,滨海新区积极开展教育大模型前瞻布局,基于AI生产力平台的“AI Agent智能体”已上线,标志着新区数字教育建设迈入智能化、精准化的崭新时代。在最近召开的天津市2025年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上,滨海新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方华以《滨海新区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与展望》为题作报告。他说:“下一步,滨海新区将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新时代天津发展、服务高品质民生、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开启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新三年,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行动工作。”据介绍,“人工智能+教育”行动工作将聚集七大重点,打造数字化教育滨城样板。
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2025年,滨海新区将实现全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全面普及。推动一批学校与人工智能企业建立伙伴关系,着力围绕学校普遍性、紧迫性的教学痛点和需求难题展开攻坚。充分调动学校首创精神,探索智能助教、助学、助管、助评、助研等场景实践。广泛征集一批成效显著、技术成熟的人工智能应用和典型案例,面向社会定期发布,鼓励学校以购买服务等方式展开全面实践,加快形成规模效应。
打造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在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等基础上,鼓励各校继续解锁AI教育新场景、新应用。盘活集团校、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AI场馆资源,共建一批具有集团特色、大中贯通、校企联合的AI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体验、探究、实践空间。推动87所“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试点校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示范效应突出的教学模式和应用场景,适时推动辐射推广,并积极申报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打造最强“教育智慧大脑”
构建“滨海教育智能体”,依托“多模型集成+场景适配”技术架构,深度接入DeepSeek、通义千问等人工智能模型,打造最强“教育智慧大脑”。通过自然语言的人机对话,面向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各类主体,提供教学创新提质、精准政策咨询、海量资源共享、AI答疑辅导、高效数据汇集、科学决策支撑等全方位的服务,深度赋能滨海新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探索“AI+学科”融合创新应用
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区本课程及校内课后服务、社团活动、研学实践等育人体系。鼓励各学科积极探索“AI+学科”融合创新应用,提升师生的人工智能实践应用能力。充分发挥教研团队力量,联合人工智能企业,继续研发一批人工智能课程和教学案例,确保及时反映新技术、新成果,为教学工作开展提供支持。
培育青少年科技英才
持续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项目,持续推进“三个一体化”建设,落实滨海新区拔尖创新人才学科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英才计划”基地建设任务。组织开展“百校同上一节AI课”系列活动,通过集团化资源互享的方式均衡化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加强同天津市青少年宫的合作,广泛开展人工智能竞赛、科普讲座、创意展览等活动,营造浓厚的人工智能学习氛围。实施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雏鹰计划”“鲲鹏计划”,每年遴选200名青少年科技英才。
强化AI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招聘、引进、转岗等方式充实科技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集团校、名师工作室、教科研员优势,组织教科研、培训、工作坊等活动,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实施骨干培养计划,每年选拔50名教师参加高阶培训和AI实训营活动。积极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人才,共建“AI教育导师团”,为一线教师提供人工智能理论、课程开发、实践应用指导等服务。
打造AI教育教学创新品牌
将人工智能教育和应用列为教育数字化转型重点工作,强力推动落实。列入学校督导和评估认定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开展评估,推动学校领域人工智能应用落地见效。加强资金统筹和调配,用于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优化、模式提炼和区域推广。对表现突出的学校或单位予以表彰奖励,树立标杆典范,着力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学创新的典型案例和创新品牌。
津滨网及滨城时报数字报所刊登的原创内容, 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 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来源: 津滨网-滨海时报"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侵权举报电话: 022-25204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