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李婷婷 报道 刘汯林 摄影
农户进行田间管理▲
■ 今年太平葫芦特色产业园又增加了种植面积100多亩,并与新区多个涉农街镇合作,发展葫芦产业及庭院经济
■ “太平葫芦特色产业园+农户”模式带动周边30余户农民参与,户均亩产盈利超过8000元
■ 经过加工的葫芦烙画等工艺品销往全国文创市场
眼下正是抢墑播种的好时节,在太平镇崔庄村太平葫芦特色产业园内(以下简称“产业园”),村民们正抢抓农时,忙着对葫芦进行育秧工作。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产业园育秧面积大幅增加,并与新区多个涉农街镇合作,推广庭院葫芦种植,发展庭院经济,共同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产业园+农户”模式
打造农户庭院绿色风景
在产业园标准化育秧大棚里,记者看到,一列列育秧盘整齐排列,村民们分工协作,有的装盘、有的播种、有的覆土,一派繁忙景象。产业园负责人徐林成穿梭其中,仔细查看育秧情况,现场指导村民科学育秧。
据徐林成介绍,今年产业园又增加了种植面积100多亩,并与小王庄镇、杨家泊镇及海滨街道签订了葫芦种植框架协议,由产业园提供标准的优质种苗和各阶段的种植技术支持,到秋收时,产业园再进行回购或者帮助种植户找到销路,全力保障葫芦当季就很快销售出去,这样既能够提升农户种植葫芦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发展葫芦产业以及庭院经济。
记者了解到,去年徐林成通过“产业园+农户”模式,引导太平镇其他村庄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空地,规模化种植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具的葫芦品种,带动周边30余户农民参与,户均亩产盈利超过8000元。玲珑剔透的八宝葫芦、造型奇特的异形葫芦等特色品种,成为农户庭院中的绿色风景,经过加工的葫芦烙画等工艺品还销往了全国文创市场。今年,徐林成又以产业园为核心,向新区其他涉农街镇推广葫芦种植经验,通过技术培训、种苗供应、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更多农户参与葫芦种植。
发展葫芦精深加工
助力农户增收
“以前我们在农闲的时候没有事情做,现在农闲时种植葫芦、制作葫芦产品、学习葫芦烙画,觉得很好,不仅学会了新本领,还额外增加了一份收入。我们感觉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太平镇崔庄村村民兴奋地告诉记者。
“为提升葫芦的附加值,我们也一直致力于发展葫芦的精深加工,例如研发茶叶罐、钥匙坠、台灯、吊灯等相对实用的葫芦工艺品,既能为家庭进行点缀,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这些工艺品价格在几十元、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大大提升了葫芦的附加值。”徐林成介绍。
据了解,目前,产业园已建成标准化育秧基地、种植基地、深加工车间、葫芦烙画工作室和文创体验中心,具备完善的一、二、三产产业链。太平葫芦不仅是富民产业,更是文化名片。下一步,徐林成和他的学员将通过技术培训、品牌标准化建设和三产融合示范项目,让更多农户获得产业链收益,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津滨网及滨城时报数字报所刊登的原创内容, 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 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来源: 津滨网-滨海时报"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侵权举报电话: 022-25204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