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长芦海盐文化旅游区
■ 记者 张子涵 报道 天津长芦汉沽盐场供图
■ 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期间,滨海新区新增有效发明专利227项,新增示范项目158个,新立项行业及以上标准99项,新增品牌17个,配套设备和材料自给率达到80%,建成43个企业研发中心、20个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了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天大滨海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等58家科技型企业,52个示范项目(工程)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 滨海新区形成新产品104项,其中新增省级及以上产品25项;建设示范工程45项,建成或改造生产线41条,新获批省级及以上产业基地、园区2个,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19条;培育龙头企业7家、中小微企业31家、高新技术企业58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蓬勃发展,累计实现新增就业2.7万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位的高学历人才占比约30%,海洋重点产业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新增就业约27万人
2024年,作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滨海新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多元化发展为核心,立足自身优势,探索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推动滨海新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区域重点企业纷纷成为亮点,无论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是新兴产业乘势崛起,都让这片蓝色“沃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勾勒出新区蓝色经济的蓬勃发展图景。
创新驱动
填补相关技术空白
在位于天津港保税区临港片区的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研发基地,车间内一片繁忙,焊接、吊装、调试……每个环节紧密衔接。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基地装备制造车间已完成柱塞式能量回收装置新型号的研发,在核心技术上突破了传统海水淡化装置的能量回收率限制,相比国外技术在处理量上也实现了显著提升。这套系统全部使用国产高压泵、增压泵、能量回收装置和反渗透膜等,可为海水淡化关键装备国产化提供大规模工程应用平台。“成功应用后,将大幅提升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的自主化水平,可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为我国在这一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提供重要支持。”先达(天津)海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杨宏飞告诉记者。该系统不仅能为工业供水提供保障,也为海水淡化技术规模化应用开辟了新路径,成为滨海新区推进海水淡化技术本土化的重要里程碑。目前,该基地已率先形成膜系列新材料,海水淡化和水处理高端装备,海水循环冷却、海水淡化和工业冷却水处理药剂三方面的科技产业能力,2024年3个转化平台实现产值9500万元。截至2024年12月底,该基地已签订合同额近1.4亿元,全面投用后预计年产值超10亿元。
基地的创新成就,正是滨海新区涉海企业技术突破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期间,滨海新区新增有效发明专利227项,新增示范项目158个,新立项行业及以上标准99项,新增品牌17个,配套设备和材料自给率达到80%,建成43个企业研发中心、20个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了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天大滨海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等58家科技型企业,52个示范项目(工程)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政策扶持与机制创新,滨海新区正逐步形成从核心技术研发到规模化应用的完整闭环,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树立了标杆。
融合发展
传统盐业焕发新生
在滨海新区东部的天津长芦汉沽盐场,广阔的盐田与现代化的生产设施共同构成了一幅独特的产业画卷。作为传统工业盐场的代表,天津长芦汉沽盐场近年来以盐文化为核心,依托“盐+旅游”的创新模式,推动传统工业生产场区向“生态参观景点”转化,确定“文工旅学”一体化发展思路,建成天津首个盐业风情游览区——天津长芦海盐文化旅游区,探索出海洋经济传统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参观海盐生产流程,还能通过参与体验“做一天盐工”等特色项目,了解古法海盐制作的全过程,零距离欣赏盐业景观,透过“盐”的视角了解传统海洋产业、盐文化的历史与现代价值。与此同时,天津长芦汉沽盐场还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将盐文化的内涵延展至更广的消费领域,为传统盐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2024年,天津长芦海盐文化旅游区迎来了60多万名游客,新建了研学小院、鸟类观测台、火车咖啡厅、芦花盐乐园等景点,目前景点已达30余个,成功获批国家AAAA级景区,成为滨海新区发展文旅经济的标杆。天津长芦汉盐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作春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打造国家AAAA级景区,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海盐产业的独特魅力,同时探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方向,走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道路,讲好新时代津门‘老字号’的‘新故事’。”
多点突破 蓝色经济释放潜力
这一年,滨海新区秉持新发展理念,对标世界一流港口城市,坚持港产城融合发展,探索滨海模式,整合带动全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积累经验。
数据显示,通过示范项目带动,滨海新区形成新产品104项,其中新增省级及以上产品25项;建设示范工程45项,建成或改造生产线41条,新获批省级及以上产业基地、园区2个,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19条;培育龙头企业7家、中小微企业31家、高新技术企业58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蓬勃发展,累计实现新增就业2.7万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位的高学历人才占比约30%,海洋重点产业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新增就业约27万人。
近年来,滨海新区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十三五”至“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3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一系列关键海水淡化示范项目建设,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项目落地上给予全方位的保障。此外,滨海新区高度注重绿色发展,实施“盐田候鸟栖息地保护工程”,积极探索海洋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模式。
无论是高效的项目建设,还是以生态修复为导向的海洋资源开发,都彰显着滨海新区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思考与担当。未来,新区还将在技术创新、产业化应用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 共同书写蓝色答卷
回顾2024年,滨海新区已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从科技创新到产业融合、从传统转型到文化融入,每一步都体现着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探索精神。未来,滨海新区将继续以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多元化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海洋经济体系,以更加多元化的创新实践和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生根,为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全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滨城智慧。
■ 记者手记
逐“蓝”梦 赴新程
滨海新区的风,从海上吹来,带着些许盐味,也裹挟着改革创新的力量。在这一年的年终总结中,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无数产业工人的汗水、科技工作者的执着和决策者的远见。记者每次走进厂房、实验室等现场采访,每当看到忙碌的身影、听到鲜活的故事,都深深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澎湃生命力。滨海新区的海洋经济是蓝色的,也是温暖的。2025年,让我们期待更多可能!
津滨网及滨城时报数字报所刊登的原创内容, 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 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来源: 津滨网-滨海时报"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侵权举报电话: 022-25204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