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笔记

青丝●行色匆匆

每天都会出门散步,有一天遇到有人问路,给她详细指了方向,又叮嘱若是无法确定位置,到了前面要再找人问问。之所以如此谨慎,是因为不久前散步也碰到有人问路,问的地点我不是很熟悉,急切之间也没想到用手机地图,就是在脑子里大概推导了一下位置,便指了一个我也不十分确定的方向。

回到家才猛然想起,我指的路错了,于是内心十分自责,接下来几天,像是有什么事情在心头被挂着。我总忍不住想,若是一个外地人问路被指错了方向,走了冤枉路,难免会以为是故意的,由此导致对一个地方、对这一次经历有了不好的体验记忆。看似一次微小的失误,也有可能成为“蝴蝶效应”里产生不可测变数的那只蝴蝶。

相比睡眠被视为身体放松的最高形式,散步则是精神放松的终极状态,很多名人都有散步的习惯。哲学家康德每天到了下午,就会放下手头的事务,不管事情有多么紧急都严格遵循自己定下的规矩,准点准时出门散步,决不变更。到后来,周边邻居谁家的钟停了,都可以根据康德的散步时间进行调校。狄更斯是著名的“工作狂”,一生创作了15部长篇小说和数百部短篇小说。他每天在完成既定的写作任务之后会散步近20公里,以此进行精神放松,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散步就像可以每天吃却不厌的白米饭,即因为无味、单调,没有任何奥义可言——散步无需原因,有时候什么也不为,就是想出去走一走。即使想要从中寻找意义,也不是没有可能——纳博科夫早年在康奈尔大学教授欧洲文学,以乔伊斯的小说《都柏林人》举例,说读者若是想要彻底读透这部小说,就应该根据书中两位主角的步伐,亲自走一趟都柏林的街道。为此纳博科夫还画了一份地图,用箭头、号码、街名标出路线。后来真有一个狂热读者卡格按图索骥,沿着纳博科夫的路线图散步来到小说中的阿戴维拜恩酒吧,喝了一杯乔伊斯午餐最爱喝的勃艮第红酒,声称对小说感受全然不同。因为散步不仅可以体验城市,也能体验小说中角色的生命旅途。

到了近年,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又提出一个理念,希望有条件的城市居民,用文字记录下所见所闻,“出门到外面走走,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也就是将出门在外的各种体验做成的一本记录”。不一定要有什么新鲜奇特的事情,或追求宏大的叙事,就是散步时看到的、听到的,也有可能产生意外的记录效果。

我也是受到这一倡议的启发,平日散步时,更为积极地去观察和思考。一大原因是近年出外散步,被人问路和各种奇怪遭遇明显开始增多。人到了一定年纪,或许在他人眼里比较可靠,或认为容易被蒙蔽,所以无论是问路、求助还是其他状况,都会首选这样的对象。我曾在一个晚上很少有人走的立交桥底,遇到两个年轻姑娘向我求助,声称来城市里打工,没找到工作,钱花完了,已两天没吃饭,让我帮一下她们。我给了两人吃一顿饭的钱。

还有一次散步路上,遇到一个年轻人发传单推销东西,硬要塞给我一张。见我缩手不接,想要绕往旁边走过,这个不知道经历了什么的年轻人顿时情绪崩溃,跟着我一路大吼大叫,你就是这样傲慢的吗?你连接都不愿意接的吗?我虽然内心隐隐有些同情,但我相信,换了一个年纪跟他相当的路人,他就不一定敢这么放肆。

过去我在散步过程中得来的见闻观感,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现在则想到,生活中即使很短暂的一次交汇、极细微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一些余生不会再谋面的陌生人,并可能被记录到别人的笔记里。人生中许多看似鸡零狗碎的事情,并不是因为有趣才值得记录,而是被记录后才让人觉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