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当一个父亲

朱辉●劝人方

这些年港片似乎没落了,逐渐被内地观众遗忘,然而今年一部《年少日记》却风靡网络,内地网友打分很高。

作家杨绛曾说:“长期指责打压家人的人,不是蠢就是坏。”《年少日记》中郑中基扮演的父亲,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对于妻儿的长期打压,使得一个原本圆满的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长子在他的肉体、语言双重暴力下,年仅10岁就跳楼身亡。

《年少日记》让我想起1981年,父亲带着我去看香港电影《父子情》。那部影片中的父亲老罗,与郑中基演的大律师不同。他住在贫民窟,由于学历低、不会英文,一辈子窝在公司底层。为了让儿子出人头地,他让大女儿早早打工,还逼她找有钱的男友;二女儿学习成绩非常好,他却让她弃学,也去打工……如此这般终于凑足了钱,供成绩并不好的儿子出国留学。儿子一直想从事电影事业,最终无奈地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影片的结尾,老罗得知儿子拿到了外国大学的毕业证,乐极生悲,心梗去世。

“阿爸这一世都是为了你。”片尾妹妹对哥哥说。记得当时影院里的不少观众听了,忍不住泪流满面,多伟大的父亲啊!然而40多年过去,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看完《年少日记》,网上骂声一片,“多自私的父亲”。

大律师父亲苛责儿子,是因为笨儿子丢自己的脸,让家族蒙羞;小职员父亲望子成龙,是想让儿子替自己实现跨越阶层的执念,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自己。

从网络弹幕看,相当多的人都有需要一生去治愈的童年,童年阴影无不来自为他们好的父亲。学生时代,我父亲也爱逼着我们“上进”。他经常挂在嘴边的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和我一样,当工人,倒三班”。可他所在的工厂是全市上交利税排名前10的优质国企,虽然1980年代大家的工资标准差不多,但奖金、福利方面,父亲可是超过了全国起码80%的同龄人。父亲文化程度不高,资质平平,老实说能在这样的企业当一辈子工人,已经算很幸运了。可是他爱和厂里的干部比,一心想让儿子们以后能坐办公室,完成他的“遗志”。这种执念毁掉了他大半生的快乐,也让我们的童年十分压抑。

“为人父母,只是将儿女‘渡’到这个世界。他们是独立的人,要走自己的路。”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说过一番大意如此的话。做父亲者,不妨读一读、想一想。那些“严父”往往自以为一切都是为了儿女,等儿女长大成年自然会理解他们。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其实将儿女当作了“工具人”,去实现他们的某种执念。逼死孩子的父亲毕竟是极少数,但以一己之力毁掉孩子的童年,甚至毁掉自己的家庭,这样的父亲并不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