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街道幸福社区探索创建“15分钟幸福生活圈”特色工作品牌

让居民幸福生活“可圈可点”

■ 记者 李婷婷 通讯员 朱会滨 纪胜男 摄影报道

1028213_zhouhaisheng_1728228832710

幸福小区内建立的“法治议事亭”

1028212_zhouhaisheng_1728228862044

幸福社区让老年居民老有所乐

在海滨街道幸福社区,15分钟不仅是时间尺度,而且是衡量生活便捷度与幸福感的标尺。近年来,为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该社区深耕细作、久久为功,探索创建“15分钟幸福生活圈”特色工作品牌,并通过补短板、提品质、塑特色,提升社区综合服务能力。

法治为民圈

收获百姓信任与支持

幸福社区在2023年10月探索建立“幸福话室”工作站,初步形成“1233”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模式,不断提升人民调解工作质效。“幸福话室”的前身是幸福社区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站,“法律明白人”通过疏导“情”、道明“理”、普及“法”三重“化解法”开展每一次调解,确保调解有力度、有成效。

此外,“法律明白人”主动介入、关口前移、疏堵结合,为调解对象提供“菜单式”选择、“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工作站共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10余起。

因辖区存在法治资源不对等等情况,幸福社区又在幸福小区内建立了“法治议事亭”。“法律明白人”会定期为老年人举办普法故事会,内容涵盖遗产公证、邻里纠纷、防电信网络诈骗等;邀请老年人观看社区“法律明白人”自编自导自演的普法宣传片《播文明种子 开遍幸福花》,倡导大家做文明有礼天津人,减少社区中的不文明现象。

与此同时,幸福社区党委发动“朋友圈”——幸福广场、海滨街道市场监督管理所、红旗路派出所、交警大队、海滨司法所、海滨学校等开展“全民反诈”“药品安全”“未成年人保护”等法治宣传,不仅提升了“法律明白人”的知名度,收获了百姓的信任与支持,而且也促使尊法懂法用法逐步成为社区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全龄文化圈

让“一老一小”生活丰富多彩

幸福社区秉持“全龄育人”教育模式,着力打造“全龄文化圈”,让幼有所育、青有所长、老有所乐的“终身有教”新局面在幸福社区落地生根,同时也让“一老一小”的生活因“15分钟幸福生活圈”而更加丰富多彩。

85岁的“全国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孙玉斌老人的雷锋剪报展和“滨小宣”宣讲员讲述大沽口炮台历史活动、幸福社区党委策划拍摄的四期“歌声入耳 党史入心”系列音乐党课,让辖区“夕阳”更耀眼、“朝阳”更蓬勃。在寒暑假期间,社区为未成年人定制“非遗”体验课程,在让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让非遗“动”起来。奥运带动了全民健身的热潮,社区党委邀请专业老师到活动场所开展花样跳绳、体适能、乒乓球、广场舞等科学健身班,帮助居民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幸福社区在妇女节、端午节、七夕节开设妇女手工DIY课程,制作布包、香囊、手串,在凝聚“她”力量的同时,为基层治理加载“柔性引擎”。幸福社区与共建单位持续发力,推动环保意识入脑、入心。

不仅如此,幸福社区党委还创新工作模式,不仅“请进来”,还要“走出去”,带领同学们到港源水质监测有限公司实地参观、做实验,一同探寻水的秘密,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与海滨学校同学一起到大港英烈园瞻仰烈士纪念碑;与辖区党员一起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平津战役纪念馆和梁启超故居等。

便民宜居圈

创新社区治理路径

幸福社区设立“晚”美幸福“银”书记领航项目,坚持需求导向,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通过党建引领,整合辖区资源、发挥组织优势,聚焦社区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依托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补充使用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等,协调解决社区公共区域适老化微改造,为社区老年人安装便民扶手、便民座椅、太阳能路灯等。

与此同时,幸福社区还多渠道鼓励居民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让更多的居民提出的“金点子”真真正正化作社区发展的“金钥匙”,形成“慧从民来”到“惠及民生”的良性循环。

“15分钟,不仅是时间更是距离,是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城市治理温度的体现。”幸福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未来,幸福社区党委将以“有解”思维、“求解”态度积极创新社区治理路径,逐步提升“15分钟幸福生活圈”的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