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中的那面旗

姜茂树●滨海丛话

渔家人世代相传的祖训:在海上只要看到遇险的船只和人员就要全力相救。

1962年立冬前的一天,大神堂村的船队在辽东湾小凌河地区完成拉蚶子生产返回家乡时,需要途经雕翎嘴、菊花山、天鹅嘴等几道险要关口,其中最神秘凶险的还属曹妃甸。

曹妃甸是横亘在渤海湾里的一座带状硬质沙岛,它的海域附近有无数的沙岗隐藏在水下,地质、海况、气象条件非常复杂。甸内有三道大沟,沟槽曲折、水深流急,沟的两侧是青皮铁板沙岗,十分坚硬。特别是遇到大风天气,小山似的浪峰卷起,犹如一个个张开大嘴的席筒。大浪碰撞形成一道数米高、冒着白烟的卷浪墙,卷起海沙砸到脸上,让人睁不开眼。渔船从这里通过,老渔民说,就像是在闯“鬼门关”。然而,这里又是天津与东北地区渔船往来最近的一条水道。只要天气晴好,沿着大沟行驶,一会儿的工夫就能闯过去,可以少走很多海路。所以,尽管大家都知道这里凶险,在晴好天气时,没有机械动力的风篷船还是愿意走这条捷径。

这天,当船队顺利闯过前几道关口后,来到曹妃甸附近天已经黑了,各船的驾长早就做好了闯关的准备。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刚才还是轻风吹拂、波平涛稳,是一种很有利于船队穿越险关的天气,转眼间黑云便铺天盖地地猛扑过来。八九级的东北风夹裹着大雪花,把船队笼罩在一片如烟似雾的昏暗之中。

驾长李焕才驾驶“大三号”渔船,虽然已经把大篷全落下了,但大风还是把船刮得往大沟口猛跑,在冲过甲板的大浪中上下颠簸,大桅杆发出“咔咔咔”的响声。突然,船身一阵剧烈抖动,船底被隐没在水下的沙岗撞开两条裂缝,海水迅猛灌进来。李焕才凭借几十年的闯海经验,忙指挥船员找出备用的工具和材料赶紧封堵抢修,他沉着推舵,机敏地操纵大三号顺势擦着沙岗的边沿滑过。那些走在前面的船,此时已完全消失在夜幕中的大风浪里。

天渐渐亮了,大风却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突然,大三号上的人们发现,大沟对面有几条破船,船上和水里站着很多人。仔细辨认,原来这是村里同行的几条渔船被大风兜上沙岗摔碎了。

已经受伤的大三号,此刻也是自身难保,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眼下最好是赶紧离开,如果在此处多停留一会儿,后果将难以预料。若顺势驶下去,自己的船就能脱离险境。但眼看那些浸泡在冰冷水中的亲人,若得不到救助,必将被汹涌无情的大风浪卷走,沉入海底。

面对滔天大浪,面对艰难险阻,面临生死紧要关头,紧把舵杆的李焕才横下一条心,大喊:“老少爷们儿,老祖宗在看着咱们呐,赶紧下锚,救人!”

大铁锚抛下去了,但船还在往下风方向漂。李焕才见状,忙又连声高喊:“快把备用锚也抛下去。”

抛下备用锚就意味着如果再遇到新的险情就无锚可用,自己的船将无法控制,全船人的生死也就难以预料。但这正是渔家人常说的,危急时刻,为了救人就得“豁出去了”。

两顶大铁锚牢牢抓住了海底,大三号终于在滔天大浪中稳住了。此时的李焕才岔开两腿,双手紧把舵杆,瞪眼望着大沟对面,站在后舱盖上,就像一根定海神针似的。他吩咐用一条大粗绳,把小舢板与本船系牢后放下去,随即又指令年轻的副驾长李连丰、青年船员李焕雨第一批登上小舢板去救人。

李连丰、李焕雨驾驶小舢板,在如烟似雾的大风浪中极其艰难地行驶,他们随时都有被吞没的危险。在就要到达那道卷浪墙跟前时,一个拦腰大浪扑来把小舢板掀翻,大橹也折断了。大三号上的人们赶紧把小舢板拉回来。淘干舱里的水,修好大橹后,小舢板又一次出发。可是,无论他俩怎样努力,就是冲不过那道卷浪墙。那些站在沙岗和破船上的人们,眼瞅着一次次的救援失败,在极度的恐惧与寒冷中,更加焦虑不安。

为了让遇险人员放心,大三号上的人们不停地跺脚、摆手、呼喊,但那些拼尽全力的嘶哑的喊叫声,转瞬就被大风浪无情地吞噬了。

这时李焕才扭头看见,有人正在向遇险人员不停地挥动衣服。他猛然想起,在举行秋季生产誓师大会和渔船修护完工出海仪式时,自己曾留下一面红旗,于是便赶紧找出来,嘱咐船员快把红旗挂在大桅杆的最高处。

遇险人员看见这面红旗就明白了,大三号没有放弃他们,他们也忙把被沙子埋了半截的破船里,平时用作生产标记的小红旗刨出来,绑在一根粗竹竿顶端,使劲插在沙岗上。

泡在海水里的所有人都围拢过来,形成一个圆圈。里层的人双手紧紧攥住竹竿,中圈的人用手撑住最里边人的肩膀,外围的人用肩膀使劲扛住中圈人的腰。大家在大风浪中相互依靠,拼尽全力守护这根旗杆。

此时,大旗、小旗遥相呼应,在咆哮的海风中强劲飘摆。此刻,大旗、小旗也把参加救援的渔民和遇险渔民的心,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经过几次顽强的冲击,小舢板还是闯不过那道白烟卷浪墙。沙岗上的人们,眼巴巴地瞅着在大风浪中像葫芦瓢一样起伏摇摆的大三号,大家的心也都跟着悬在了半空。

真是应了那句“是风刮三天”的渔家谚语,嗷嗷嚎叫的大东风,示威似的逞着威风。白天,狂风呼啸、巨浪滔天,根本无法施救。到了夜晚,茫茫大海狂涛翻卷,又是一片漆黑,李焕才更加不敢贸然行动。

经过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大三号的驾长和船员同时发现了一个规律:在连续三个大浪过后,会稍有片刻的“平静”。虽然这个机会稍纵即逝,但把握好时机却可以利用。另外,连接大船与小舢板的绳子沉入水中,增加了不小的阻力,也影响了小舢板前进的速度与方向。

李焕才果断下令:把木板凳、舱盖板、木水筲、铺舱板、毛竹竿等各种能漂浮的物件,等间隔捆绑在大绳上,减少绳索对小舢板的阻碍。大三号采取这些措施后,抓住风力稍稍减弱的一个机会,再次放下小舢板。

大三号上的人们紧紧地拽着绳子,就像牵着放出去的一只风筝似的,瞪圆充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那只在风浪中似一片树叶似的小舢板。

有了几次闯浪经验的李连丰、李焕雨机智地摇着大橹,在大风浪中左闪右躲,时隐时现、时快时慢,突然瞅准机会,抓住大浪过后的间隙迅速调整船头,奋力摇橹冲上去,终于闯过那道白烟卷浪墙。

小舢板带来了宝贵的干粮和水,同时也带来了大三号的驾长和船员的誓言,“请大家放心,只要看到大三号桅杆上的那面红旗还挂着,就是有再大的危险、再大的困难,也要把每个人救回去。”

然而,小舢板一次只能救回两个人。李焕才用喊哑了的声音指挥大三号上的人员,在整整七天七夜里,一次又一次地往返在大风浪里,终于把遇险人员全部救上船。

此时的大三号,就像传说中的诺亚方舟,庇佑着二十五条生命……

当大三号桅杆上的红旗在海风中飘舞着行至天津海域大神堂村前靠近岸边时,苦苦守候在那里的父老乡亲,感觉就好像是在梦里似的……

惊喜之后,人们边擦着眼泪,边呼喊着冲上去,与在鬼门关里顽强搏斗并战胜了死神的亲人们紧紧地搂抱在一起。

倔强的渔家人,满面泪水扬起头,禁不住纷纷伸出大拇指,连声称赞大三号的船员们是咱“守海人”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