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新海门”号与邓颖超的故事

稿源:津云   编辑:高志翔   2021-04-06 18:43

津滨网讯 1992年7月18日,随着一声汽笛的轰鸣,“新海门”号船舶(以下简称“新海门”号)稳稳停靠在岸边。月季花瓣缓缓撒落,与邓颖超同志的骨灰一同汇入海河。这是“新海门”号服役期间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航行。

时光如梭,转眼间到了2018年,“新海门”号服役期满。2021年1月20日,天津港轮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轮驳公司)将“新海门”号郑重捐赠给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新海门”号将以重要文物的身份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安家,讲述邓颖超同志与第二故乡天津的故事。

一次满怀深情的捐赠

“新海门”号投产于1990年9月,船长38米,宽8米,型深3.55米,船内装饰朴素大方,主要执行天津港人员接送任务。1992年执行邓颖超同志骨灰海撒任务,是“新海门”号最值得传颂的一段经历。

(“新海门”号船舶图片 由天津港轮驳有限公司提供)

“2018年,在得知‘新海门’号即将退役的消息,馆领导希望尽最大努力把它征集过来。”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陈保部副主任李勤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兴奋不已:“我们得知消息后立即和轮驳公司联系。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在当天下班前就收到轮驳公司的回复。他们征得集团公司同意,表示非常愿意捐赠‘新海门’号,认为它在纪念馆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为追求真理不懈探索;为民族解放建立功勋;为人民幸福鞠躬尽瘁。”这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生前的生动写照,更是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多年来深耕文物内涵与发掘文物背后故事的精神引领。他们通过征集、研究、保护和展示一件件珍贵文物,去讲述两位伟人那些不为人知的大爱情怀,让更多人了解感受他们内心蕴藏的巨大力量。

历时3年,在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下,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成功征集到“新海门”号。它是纪念馆建馆以来,征集到的又一件重要文物。李勤说,3年来,特别感谢天津港集团及轮驳公司为此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巨大贡献。

李勤告诉记者:“按照常规操作,船舶退役了就要例行报废手续,到主管机关去注销,手续一旦履行完成,就要被切割拆解了。但是轮驳公司时刻铭记,天津是邓颖超同志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光的地方,在这里她和周恩来同志相识、相知、相爱并共同走上革命道路,他们把天津视为第二故乡。‘新海门’号是邓颖超同志对天津、对海河儿女无限眷恋的重要见证。因此,在履行捐赠手续的3年中,轮驳公司义务承担起了这件革命文物不再航行的维护工作,码头停靠、船员工资等。同时因船老旧,停靠的风险也很大,这些,轮驳公司都承担了下来。”

轮驳公司派专人24小时看护“新海门”号,技术人员不定期检查船体状况,为的就是能够圆满完成捐赠任务。轮驳公司党委书记蒋小东回忆:“在日常工作中,有些老船长、老轮机长不顾自己身体不适,主动提出要参加保养、保护工作,24小时看护这条船。特别是一直以来守护这条船的这些老同志,2月2日‘新海门’号离开那天,他们都站在码头前深情目送。大家饱含着对邓颖超同志的热爱,郑重地把船完好地交出去,让它在新的环境下有一个好的归宿。”

一个刻骨铭心的任务

86岁的杨志平是当时“新海门”号的船长。在轮驳公司工作40年,杨志平获得过39次荣誉证书,有5枚七五立功奖章,为公司帮带培养了10位优秀的船长。1992年那次执行邓颖超骨灰海撒任务,已铭刻在老人的心中,载入他职业生涯的史册。

(杨志平船长回忆往事)

杨志平在海上历练的这40年间,遇到过的风浪和挑战,他从来都是完美解决,而那次任务却成为他“最大的难事”。

老人告诉记者:“我第一次听到这个任务时,又害怕又激动。激动的是在船上这一辈子,能赶上给邓大姐撒骨灰非常难得。害怕是因为这是不得了的事,惊天动地,要是出了问题怎么办?”

“风浪里试舵手,困难中识英雄”。一次看似普通的骨灰海撒任务,暗藏巨大的挑战。胆大心细善于“啃硬骨头”的杨志平遇上难题了,首先是骨灰海撒的时间。北京来的同志要求从开船到撒完骨灰,全程耗时49分钟。杨志平日常出海执行的是拖驳船任务,载重航行耗时多少,他早已烂熟于心。但是撒骨灰不是拖驳船,而是无载重航行。船速控制起来就完全不同了。“这种任务不能提前预演,只能一次过!”老人当时心里的紧张程度是从未有过的。

此外,杨志平还要面对另一个难题。邓颖超同志一辈子从事革命事业,只前进不后退,所以,“新海门”号在航行期间,决不能有丝毫后退。然而,船舶从出海到返航,受船的惯性影响,船舶靠岸需要通过小幅度前进、后退调整船体,最终实现平稳停靠码头区域。这个要求几乎不可能做到,但又必须执行。

杨志平可以操控船舶航行亚洲的所有航道,几十年风浪里摸爬滚打过来,杨志平没有怵过。“骨灰海撒结束返航,船临近靠岸的时候,我凭着多年的经验,根据天气、风速、水流控制船速,提前把锚抛了出去,一点点把船挪向岸边,楞是没有倒船,直接把船平稳停靠在码头。”杨志平圆满完成了那次骨灰海撒航行的艰巨任务。

3年以后,杨志平退休了。多年后再回忆起那次骨灰海撒任务,老人依然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我是一名老党员,这辈子能送邓大姐最后一程,骄傲!”

除了腿脚不便,已是耄耋之年的杨志平耳聪目明,每天看三次新闻了解时事。“虽然说现在我行动不方便,做不了工作了,但是我还要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邓颖超同志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也一直给杨志平带去内心世界的富足。

从船舶到文物 “新海门”号这样入馆

“新海门”号结束航行使命,即将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安家。由于船体过大,需要到首先到专业船厂进行切割拆解,然后再运到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通过公开招标,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将“新海门”号交给曹妃甸一家船厂进行切割拆解。目前,“新海门”号已经完成专业拆解,将分成近30批次陆续运回天津。

从船舶到文物,“新海门”号需要重新进行功能定位。为此,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多次邀请船舶、设计、文物方面的专家召开研讨会,商讨“新海门”号入馆后的安置和展陈方式。船舶专家建议,由于“新海门”号船体过大过重,入馆后,需要关注安置地点地基的稳定性。设计专家建议在船体内部还原昔日的风貌。文物专家则建议通过多媒体等形式,立体全方位展现“新海门”号的文物功能,充分挖掘革命文物的精神内涵。

为了保证下一步“新海门”号复原工作顺利进行,也为了在做设计图的时候可以有更多参考依据,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工作人员在去年夏天多次往返市区和天津港轮驳有限公司,冒着酷暑进入船舱拍摄图片和视频素材,作为后续文物展陈设计的依据。目前,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也在加紧对“新海门”号船舶的安置地点进行施工。

海陆空合体 综合展现伟人精神

一艘船一旦进入报废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经过专业切割变成废旧钢铁。但“新海门”号因其与周恩来、邓颖超二位伟人不平凡的经历息息相关,得以被甄选为一件珍贵文物,并将以新的身份存世,去讲述伟人的故事。

同时,“新海门”号的加盟,使得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将在海陆空全方位拥有两位伟人的珍贵藏品。“伊尔14型—678号客机、吉姆轿车、“新海门”号轮船三件藏品即将合体,它们曾经在空中、陆地和海上与二位伟人相伴,载着他们奔走在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征程中,或是陪他们走完最后一程。

(伊尔14型—678号客机和吉姆轿车 图片由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提供)

蒋小东告诉记者:“天津港从建港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周恩来总理的关心和支持,在公司的历史陈列馆里,至今还珍藏着天津港、轮驳公司与周恩来、邓颖超有关的文件、资料和赵伟秘书的回忆录。我们会以这次捐赠为契机,重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为轮驳公司的发展,为天津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做文物研究20多年,李勤发现,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生前身边工作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点,只要与两位伟人一起工作过,就会被他们深深吸引。对于那些工作人员来说,他们是亲切的首长,是博爱的英雄,更是不忍分别的亲人。回忆起文物征集的点点滴滴,李勤不禁热泪盈眶:“征集文物这些年,我们感受到了太多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有一次我们刚刚完成一件文物的征集工作,转天就接到捐赠者打来的电话。我就问她,‘您是不放心吗?’她说,‘不是不放心,我对你们很信任,但就是特别舍不得。这件东西被拿走了,我成宿都睡不好觉,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几十年了,它从来没离开过我……’”

李勤说,一代代纪念馆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以征集、研究、保护文物为己任,以辛勤的汗水、严谨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用新时代的思维和语言,诠释周恩来、邓颖超两位伟人的革命历程和革命精神。小到一封信件,大到一架飞机、一艘船舶,通过文物,我们能与两位伟人隔空对话,体味他们的所思所想,传承他们对党、对国家和人民的理想信念;通过文物,我们也会让伟人的精神和情怀得以鲜活起来,为当代人与伟人实现心灵的交流架起桥梁……(记者 吴宏)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