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目录

备豫不虞, 为国常道。


6.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典故出处

[唐]吴兢《贞观政要·直谏(附)》

“仁方既是职司,能为国家守法,岂可枉加刑罚,以成外戚之私乎!此源一开,万端争起,后必悔之,将无所及。自古能禁断此事,惟陛下一人。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岂可以水未横流,便欲自毁堤防?臣窃思度,未见其可。”

※典故释义

事先防备意外之事,这是治国理政的常用之法。

※引用示例

习近平2018年1月5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节选)“‘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1

①隋炀帝在位时,曾三次派兵征讨高句丽,均以失败告终。连年的征战致使隋朝国力锐减,并引发了隋末农民起义。义宁二年(618),隋炀帝被叛军缢弑,次年隋朝灭亡。

2

②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义宁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3

③唐朝建立之初,在中原混乱中崛起的高句丽政权趁机东征西讨,势力不断扩张,对唐朝的边境安全构成了威胁。

4

④唐高祖李渊深感高句丽的威胁,但由于当时唐朝要应付突厥,无暇东顾。李渊被迫对高句丽采取缓和的民族政策,以期休养生息、恢复国力。

5

⑤唐太宗贞观末年,唐朝打败了突厥,肃清边患。贞观十七年(643),新罗遣使入唐,述说百济攻占其四十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通往唐朝的道路。

6

⑥唐太宗闻讯,派出使者前往高句丽,告诫高句丽和百济立即停止对新罗的进攻。不料,高句丽拒绝了唐朝的要求,唐太宗遂决定发兵征讨高句丽。

7

⑦高句丽慑于唐朝的军威,为了与唐朝对抗,派出使者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与唐朝的关系,企图与其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唐朝。

8

⑧贞观十八年(644)十一月,唐太宗下诏,命令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句丽。次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亲征高句丽。高句丽国内顿时大乱,百姓四散奔逃。

9

⑨初胜之后,唐军不敢冒险乘胜追击,征讨高句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此后二十三年,唐军和高句丽军展开了持久的战争。唐军在两国边境设立前哨阵地,以备不虞。

10

⑩唐高宗时,高句丽发生内乱,唐朝趁机派兵分道合击高句丽。总章元年(668),各路唐军会师,大败高句丽军。同年九月,唐军攻破平壤,俘其国王,高句丽终被平定。

叶 雄(上海) 绘

尺寸:50cm×40cm 年代:2019

声明:本文中涉及《学习用典 中国优秀经典故事全国连环画作品展》中的图片文字版权归读图时代(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