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处
[先秦]《论语·子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典故释义
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引用示例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的讲话(节选)“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①司马光和王安石是北宋神宗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司马光是山西人,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勤奋用功,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王安石是江西人,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
②宋神宗年轻气盛,继位后雄心勃勃,决心振兴祖业。在虚心下问、多方征求治国方略后,他选中了王安石提出的变革方案。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③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政治主张不同,他反对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经常在朝堂上与王安石激烈争辩。
④熙宁三年(1070),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熙宁四年(1071),司马光上疏请求外调,退居洛阳。之后长达十五年的时间,他一直投身于编撰《资治通鉴》的工作中。
⑤宋神宗询问王安石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表示,司马光是个真正的君子,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⑥王安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这些改革措施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同时一些法令在施行过程中急于求成,也侵害了百姓的利益。
⑦熙宁七年(1074)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群臣诉说新法之害,宋神宗犹豫不决,欲废除一些不好的法令。监安上门郑侠反对变法,绘制流民旱灾困苦图献给神宗,并上疏论新法过失,力谏罢免王安石。宋神宗无奈之下将王安石罢职。
⑧朝中许多原本就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大臣趁机上奏,纷纷请求宋神宗严惩王安石。
⑨宋神宗询问司马光有何看法。司马光表示,有人说王安石奸邪,未免毁之太过,王安石只不过是不通晓世故,个性过于执拗,但他为人疾恶如仇、胸怀坦荡,对朝廷忠心耿耿。
⑩宋神宗听完这话不由感慨,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真正的君子,做到了孔夫子所教导的“和而不同”。
顾迎庆(江苏) 卞文学(湖北) 绘
尺寸:39.5cm×50cm 年代:2019
声明:本文中涉及《学习用典 中国优秀经典故事全国连环画作品展》中的图片文字版权归读图时代(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