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处
[北宋]王安石《周公》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典故释义
在天下制定好的法律,天下就会太平;在一国制定好的法律,一国就会太平。
※引用示例
习近平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指出:“‘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
①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汉名元宏,献文帝长子,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三岁时被立为太子,生母李夫人被赐死,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
②孝文帝继位时年仅五岁,朝政先后由太上皇拓跋弘和冯太后把持,国内赋税繁重,官吏贪暴,暴民四起。
③冯太后去世后,年满二十三岁的孝文帝亲政。他决心改革朝政,全盘推行汉化,以中原的礼仪制度治理国家。
④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
⑤随后,孝文帝着手整顿吏治,先是颁布俸禄制,解决了官吏收入不清的问题,同时打击贪污腐败之风,防止贪污敛财。
⑥最初,北魏朝廷主要依靠门阀制度推举、选用官员。孝文帝仿照中原官制,设立考课制度,以此决定官员的升迁和罢黜。
⑦孝文帝还创立了“三长制”,以邻、里、党的方式管理地方。在百姓生计方面,孝文帝则通过颁布“均田令”让百姓都有田可耕,对生活困难者予以特别关照。
⑧孝文帝深知,要想深入推行改革之法,必须让百姓知礼重教。为此,他专门在洛阳城中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教授经史典籍。
⑨为了移风易俗,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通婚,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人为妻,促进民族融合。
⑩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使鲜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获得了发展,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 玉(湖北) 绘
尺寸:50cm×40.5cm 年代:2019
声明:本文中涉及《学习用典 中国优秀经典故事全国连环画作品展》中的图片文字版权归读图时代(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