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出处
[北宋]苏轼《策略四》《陈侗知陕州》
“夫宽深不测之量,古人所以临大事而不乱,有以镇世俗之躁,盖非以隔绝上下之情,养尊而自安也。”“士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者,鲜矣。”
※典故释义
在大事面前不惊慌失措,镇定沉着,在面临利害冲突的关键时刻不患得患失,保持常态。
※引用示例
习近平《从政杂谈》(1990年3月),后收录于《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节选)“‘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青年干部要不为一时议论所动,不为一时扬抑所惑,不追赶时尚,不迎合潮流。随着你坚定信念和正确决策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理解,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各种议论自然会慢慢平息。”
①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人,东晋政治家、名士。他出身于名门世家,年少时深受名士王蒙及宰相王导的器重,在上层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②谢安年少时以清谈闻名,多次推辞了朝廷的征召,隐居在会稽郡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人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
③谢安风流儒雅,生性沉着。一次,他和名士孙绰、王羲之等人乘船出海游玩,海上忽然刮起了大风,一时间波涛汹涌,小船摇摆不停。
④孙绰、王羲之等人吓得变了脸色,唯有谢安从容自若,站在船头吟咏诗歌。船夫见谢安兴致正高,照旧驾船漫游。风浪转大,谢安依然镇定如常,船夫也从容地驾船返航。众人无不钦佩谢安的气度。
⑤升平三年(359),谢万北伐前燕失败,狼狈逃还,被免为庶人。此事使谢氏的权势受到了很大威胁,谢安自此才开始立志做官。
⑥当时,权臣桓温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着皇帝的废立,甚至有意夺取帝位,朝中大臣没人能阻止他。
⑦宁康元年(373),桓温入京朝见孝武帝司马曜,太后命谢安及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当时,建康城里人心浮动,有人说桓温要杀王坦之、谢安,晋室的天下要转落他人之手。
⑧桓温抵达后,百官夹道叩拜。桓温部署重兵守卫,当时有官位声望的人都惊慌失措。王坦之汗流浃背,连笏板都拿倒了,谢安却神色不变。
⑨谢安从容就座,与桓温谈笑风生。桓温见谢安如此从容,就命令左右的人撤走,与谢安笑谈良久。由于谢安的机智和镇定,桓温始终没敢对二人下手,不久就退回了姑苏。
⑩当时,孝武帝尚年幼,朝廷外又有强臣,谢安与王坦之尽心辅佐,最终使晋室得以安稳。因此,谢安深得皇帝信赖。桓温死后,谢安升任尚书仆射,总领吏部事务,成为朝廷的重臣。
卜昭禹(吉林) 绘
尺寸:40cm×50cm 年代:2019
声明:本文中涉及《学习用典 中国优秀经典故事全国连环画作品展》中的图片文字版权归读图时代(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