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扶贫项目来了,村民王振变了:贫困户种葡萄当上“小老板”

稿源:津云   编辑:严玉霞   2020-10-20 17:21

河北省平泉市小寺沟镇凤山新村。

午后时分,整个村庄被笼罩在炎炎烈日下,村里鲜少有人在这个点儿出来,连农户家的土狗都懒洋洋地卧在田埂旁,而此时39岁的王振俯着身子在暖棚内大汗淋漓地忙碌着。他的暖棚总体面积5.8亩,全部种植葡萄,今年4月收获的葡萄已经全部卖空,虽然受疫情影响,还是卖了3万多元,此时,王振又开始为种植下一季葡萄做准备。

暖棚外的一片空地上,是王振刚种的野菜和酿酒葡萄,了解到城市里的人喜欢吃野菜,他就试着在闲置的空地上种了一些,酿酒葡萄是他从网上看到的新品种,据说很好种,他也开始尝试。

半小时后,王振走出大棚,脸庞黝黑的他,面带微笑,9岁的女儿一直乖巧地在一旁用王振的智能手机上着网课。王振跟女儿说,一会带她去买好吃的。

“我种的葡萄每株平均挂果可达到6斤,多的能达到8斤,我的葡萄种植、管理和销售经验有了很大提升,种果大、产量高、口感酸甜,明年的产量还会再提高……”王振侃侃而谈,俨然是个葡萄种植专家。

眼前的王振,对未来充满期待。

让人无法想象的是,过去的他,无所事事、性格孤僻,在当地村民眼里,他是个“不要惹也别跟他说话”的人。仅仅两年过去,是什么契机,让一个那么敏感地龟缩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变形”成了善谈、温和、能够担当起养家责任的男人?

龟缩在自己的世界中

平泉市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王振居住的平泉市小寺沟镇的凤山新村被环山包围,耕种是村民的唯一经济来源,但耕地分布在山上,布局分散,没有水源,无法统一灌溉,村民只能靠天吃饭,全村有1414人、451户,其中贫困户92户、246人。

王振最初的记忆是一间仅仅12平方米的小房子,那是爷爷留下的老宅,墙皮脱落、屋顶漏雨,直到1994年,家里才盖起几间新房。

王振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要在校吃午饭,他从来都不吃,把每天5毛钱的饭钱攒下来,家里用钱的时候,就交给妈妈贴补,家中每天的晚饭基本都是土豆、白薯,油都很少放,吃肉更是不敢奢求的愿望。

初中毕业后,王振选择外出打工,但生活的窘迫导致他敏感脆弱,甚至有些自卑孤僻,他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尝试了很多工作,都没能干得长久,他逐渐自暴自弃,索性不再外出。

父母渐渐变老,看着儿子日渐颓废也无能为力,父母只能终日在10亩农田里劳作,空余的时间,母亲还要去附近打工,全家人的年收入不足万元。

2008年,27岁的王振结婚了,媳妇是他在打工时认识的外村姑娘,为了给儿子置办婚礼,母亲找亲戚借了7万元。

家里的外债,母亲没有告诉儿子,怕给他造成压力,只能靠省吃俭用一点点偿还;母亲患了白内障,视力日渐衰弱,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也从不跟儿子提及,怕他担心。

王振的儿女相继出世,王振没有能力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家人甚至一年都吃不上几次肉,孩子们只能穿别人送的衣服……

生活的重担和对家庭的愧疚包裹着王振,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不断冲击着王振的承受力,家境的贫困和自尊形成的冲击,让王振一度变得敏感脆弱,村民的一个眼神都会让他烦恼半天,总觉得别人在笑话他,他自卑、自暴自弃,每天待在家中,出门见到人也不说话,躲着走,甚至一度患上了抑郁症……

凤山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才秀丽经常来看望王振

“看着他60多岁的母亲还要种地打工,老人的一只眼睛都快失明了,挺心酸的。”平泉市小寺沟镇凤山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才秀丽说,村干部始终惦记着王振一家人的生活和脱贫,帮他们家办理了低保,帮上学的孩子申请了补贴,给最小的孩子争取到了每月两罐的免费奶粉,村里还协调相关部门,给他们家更换了新的门窗。

但这对王振一家人来说,生活的困境只是有了些许的缓解。彻底改变,还需要家里有个男人能够真正立起来。

“我成了小老板!”

距离王振的暖棚200多米的小路旁有两个牌子,王振特意拉着记者走过去看,一个牌子上写着“天津市扶贫项目公示牌”,另一个牌子上写“张家窝镇援建扶贫农业产业园”。

王振指着牌子,向记者讲述起他种植暖棚的前因后果,他能拥有今天的变化,正是因为得到了扶贫项目的帮助。

很多年前,王振就有过种植暖棚的想法,“我们这里是山区,耕地很分散,我家的10亩地被分成20多块,根本不能集中起来种大棚。”

其实,王振不是没有想法的人,他也想改变家庭的境遇,但苦于不知从何干起。

2017年,机会来了。

天津市和承德市建立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关系,西青区张家窝镇和小寺沟镇结成了帮扶对子,帮助对口帮扶地区贫困家庭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在精准脱贫过程中,要帮助贫困地区激发内生动力,真正从依靠外力“扶贫”到自力更生“脱贫”,西青区和平泉市认识到给多少钱都不如鼓励乡亲们就近发展合适的产业项目,通过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双方经过一致商定,把帮扶资金用到产业扶贫中来。

凤山新村用天津的帮扶资金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帮助村里20个贫困户建了106亩设施暖棚,村书记才秀丽想到了王振,她和驻村帮扶干部多次上门和王振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

那段时间,驻村干部被王振看成了唯一的朋友,“他们不笑话我穷,我就天天和他们在一起。”王振说,每天早上5点,驻村干部陪着他一起跑步,之后他跟着驻村干部一起上班,干部们空闲的时间,王振就在一旁聊天,干部们下班了,王振才回到家中吃饭睡觉。

时间长了,在驻村干部的引导下,王振清楚地意识到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他要挑起生活的重担,王振的心结被打开了,他决心改变自己,利用天津帮扶的机会站起来。

每天白天,王振都在暖棚里种植葡萄

王振参加了村里组织的考察,了解了很多暖棚养殖的情况,经过认真比较后,王振觉得种植葡萄简单、成本低,就决定种植葡萄。王振找亲戚借了点钱、贷了款,再利用各项政策补贴,拥有了5.8亩的暖棚。

尽管有了暖棚,但是种子、技术还需要大批资金支持,2018年,天津市西青区和平泉市商定推出了“人均百株果”经果林建设项目,免费给老百姓提供果树苗。

王振在忙,9岁的女儿在一旁等着爸爸

2018年4月,王振在暖棚里开始栽种葡萄,白天,王振在暖棚里忙碌,晚上,王振回到家中,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学习,通过网络,王振向种植葡萄的行家里手学习了不少葡萄管理技术。“压力是有的,但是既然干了,就得坚持下去。”王振说,种植暖棚,让他找到了生活的目标。

2019年5月份,王振的葡萄熟了,为了帮助王振卖葡萄,村干部刷爆了朋友圈,向有关部门、亲戚朋友、企业推荐,一算账,王振卖了5万余元。

2019年5月25日傍晚,村委会的大院里,一向沉默寡言为人木讷的王振向帮助过他的人说,“大伙帮我卖葡萄都挺累的,我不是贫困户,我是小老板了!”

两年多来,王振的葡萄销售额总计8万多元。

有了好朋友

王振家里最显眼的是孩子们的奖状

王振脱贫了,他把证书挂在墙上

王振的家还是1995年盖的那所老房子,村里为他家粉刷了外檐、更换了门窗,家中一共有5间房,王振父母住的房间里,最显眼的是一面墙的获奖证书,那是王振的孩子们在学校取得的各种奖项。

王振和母亲及儿女

王振的母亲正在忙活一家人的饭菜,一盘土豆、两碟青菜,还给孩子们煮了几个鸡蛋。“没有想到他这么努力,以前天天在家躺着,我们也没办法,看到他现在这样真高兴。”67岁的史玉娥是王振的母亲,看到王振的变化,老人笑着,眼圈却红了。

常年的辛苦,让老人落下腰痛的毛病,白内障日渐严重,老人只能看清一米之内的物件,但相比操劳的辛苦,王振曾经的颓废和自卑更让老人担心又无奈。

如今,老母亲成了儿子的好帮手,身体好的时候,妈妈会去暖棚给儿子帮忙,母子俩边干边聊,王振更加体会母亲的辛苦,变得孝顺又贴心。

在村民的眼中,王振也变了个人。

村民王大妈还记得几年前的王振,“那几年很少看见王振,他基本不出门,偶尔看见他,他都躲着大家,谁也不理。”在王大妈的印象中,王振一直是形单影只,无所事事,甚至不太好惹的人,“有一次,我们在说一个人家里穷,王振正好路过,可能以为说他了,上来就要打架,被人给劝住了……”

以前的王振形单影只,如今,他在村里有了好朋友

如今,王振和很多种植大棚的村民成了好朋友,有的村民不会上网,王振就把网上学习到的种植技术传授给他们。

王振的变化让村民们刮目相看,他变得勤奋努力,性格也变得开朗热情,在村里有了好朋友,王振还在网络上也认识了新伙伴。

“我最开始不会种葡萄,就在网上学,还开了几次直播。”王振说,虽然直播只开了几个月,每次的观看人数不足百人,但有1500多人在网络上关注了他,平日里,网络上的朋友们会一起聊种植方法和经验。王振还通过网络卖葡萄,两年多来,王振的葡萄销售额总计8万多元,有3万多是他靠直播和网络朋友推销卖出去的。

王振给自己的微信起名为“奋斗”,激励自己通过努力奋斗改变生活,2020年1月23日,他在微信中写道:“有过年的感觉了,幸福的感觉由心而生。”那天,他用 挣的钱给全家人买了鱼肉,这是他39年的记忆中,过得最“奢侈”的一个新年。

王振指着扶贫项目公示牌向记者介绍他种植暖棚的前因后果

让王振意外又惊喜的是,很多年没联系的初中同学把他拉进了同学群,但王振很少在群里说话,他觉得自己还不够好,他想着,等暖棚挣更多的钱,才能在同学面前扬眉吐气。

“今年能把借的钱都还清,明年收成会更好,以后的日子有奔头了,孩子想吃啥有钱买了,哪个考试成绩好,可以给奖励了,感觉很幸福!……”王振拉着儿子的小手,笑得很幸福。

扶贫先扶志,天津的精准扶贫帮助王振树立了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理念和志向,实现了从“要我扶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王振脱贫了,但他并没有急于用来改善家庭生活,他有自己的计划,“我得摸索出更好的种植方式,多买种子试种,不断扩大生产,我的目标是每年至少挣十万块。”王振说,他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并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王振的脱贫故事成了村里的“传奇”,也激发了村民致富的信心,村书记才秀丽说,有外出打工的村民说,看到王振种葡萄的成绩,也在考虑是否要回归家乡发展……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