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千里 共沐阳光 | 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德吉村脱贫侧记

稿源:津滨网   编辑:严玉霞   2020-09-18 18:33

津滨网讯(援青记者 田剑)当阳光映照着渤海之滨人群匆匆的步伐,和煦得阳光也掠过千里之外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昂拉的山头,肆意洒落在黄河边德吉村那片金黄色松软的沙滩上,德吉村间间民宿四四方方的小庄廓飘起的渺渺炊烟,早已把当地特有的浓郁醇香的农家美食香味挥洒在错落有致的山坡乡村间。


1600420192061031767.jpg

天津对口支援重点项目

德吉村坐落于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的黄河北岸,依山傍水,远眺西北第一桥,青海省首座大跨径斜拉桥和高速公路景观大桥——海黄大桥,清澈的黄河水经过大桥放慢了步伐,河水静悄悄地流淌,在小村身边徐徐流过,闪动着粼粼的水光,就好似闪动着明亮的眼波,凝视着这沿岸美丽山村的秀色,旖旎风光令人陶醉。

1600420308610081109.png

德吉村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没有搬迁之前的牧民散居在尖扎县的各个山间乡村,离县城远的有43公里,近的也有30公里。一下雨下雪,出山的土路就会堵住,交通不便。这里又地处滑坡带,自然灾害频发,牛羊死亡率比较高,牧民只能看天吃饭,许多牧民因为要照顾家人不能外出打工,收入有限,家里的老房子已年久失修,生活条件始终没有彻底改善。正当牧民们一筹莫展时,天津的易地搬迁扶贫政策让他们感受到了阳光般的温暖。

天津援青干部以党建领航+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德吉经验”,紧紧围绕当地脱贫目标选题立项,以援建项目和资金为抓手,严格按照天津对口支援尖扎县规划,持续加强教育、卫生、农牧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人才培训等多个领域的援助力度,尖扎县与天津援青干部共同联手,自2016年9月投资7771.42万元,对县内浅脑山区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滞后的乡镇进行了集中搬迁安置。2017年10月,搬迁安置点德吉村开始入住。崭新的住房前,水泥路整洁宽阔。幼儿园就在家门口,村里还有卫生室。7个乡镇30个村的251户农牧户946人,从此搬下山来,告别了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困扰几代人的难题。

“德吉”在藏语里意为幸福。德吉村村民开启了幸福的生活——有的接受培训当起了厨师,有的在公益岗位工作。目前,德吉村正围绕州委新定位新要求,着力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依托发展休闲旅游,彻底脱贫摘帽。如今人工沙滩、钓鱼塘、码头建起来了,连通德吉村和来玉村的沿河步道也修好了。每年七八月的青海,正是最美的季节,黄南州尖扎县德吉村的停车场里停满了来自远近各地的观光旅游车辆。依山傍水的露天沙滩、特色藏式住宅、悠闲的生活广场……近年来,经过天津援青干部和当地政府、百姓的一起努力,德吉村的旅游产业红火起来,曾经的“荒滩滩”成了青海人眼中的“高原小三亚”,游客们坐在沙滩的躺椅上惬意的沐浴着阳光。现在每到周末,村里的农家乐经常是一房难求。

1600420434669037555.png

青海黄南州尖扎县易地搬迁户来玉村才旦

目前,德吉村里的十户农家乐也装修完毕,眼看着村里一点点变化,村民参与旅游经营的热情更高了,不久前又有二十几户村民加入了进来,开始精装房屋,打造农家院,今年 9 月中下旬,就将正式开张纳客,届时德吉村农家乐将达到30户。德吉村的村民们正走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

看着邻村2019年年底分红,家家户户盆满钵盈,深深激发了邻村的经商热情,“我炒的菜味道香了,就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了……”居住在与德吉村一水之隔,同样是易地搬迁的来玉村村民才旦,一边介绍着一边熟练地翻炒着锅里的菜品。按照一体化旅游开发的思路,天津投入 300 万元,在德吉村旁,为尖扎滩村民修建了来玉村,去年底,山上全部 75 户搬到了新房。2019年一年,天津援建尖扎县各类项目14大项35个子项目,援建项目资金达3833余万元。

黄南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杨志军此前介绍,十年来,天津市始终坚持援建资金“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各对口支援地区和单位着力提升黄南州造血功能、着力改善民计民生,着力抓好制度建设、着力动员社会力量,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助推黄南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