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对口支援黄南州四县(市)全部脱贫摘帽

稿源:滨海时报   编辑:邵华   2020-07-11 14:44

■ 时报记者 张姝 报道

  ■ 引入天津荣程集团实施“农户+合作社+基地+企业+基金+人才”的中藏药材帮扶模式,形成了“荣程百草庄园”一期3000亩中藏药材种植规模

  ■ 2019年先后引进8家天津企业在黄南落户,到位资金4502万元。2020年上半年新注册7家企业,注册资金3400万元

  ■ 援青前指组织黄南企业参加“津城献爱心、精准助脱贫”消费扶贫云签约活动,签订7份采购协议,签约额7315万元;组织瀞渡公司、青汇公司与宜垦(天津)集团签订协议,利用“宜垦购”平台销售黄南扶贫产品;推动天津港强集团与6家黄南企业集体签订5000万元的采购协议等

  ■ 不断增加对民生设施的投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设施,20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相继完工。全面提升受援医院的学科水平和诊疗能力,投入300余万元的全州全科医师培训基地一期建设已完成。提升教育硬件设施,州职校新校区主教学楼和附楼已经封顶,州中小学实现远程教学全覆盖

  日前,北塘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一行奔赴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市加吾乡俄毛村、加吾岗村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在此期间,明喆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新区塘沽分公司和天津兴宁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两家民营企业向当地企业捐赠了“万企帮万村”帮扶资金共100万元,用于购买设备,为当地百姓送去滨海新区的热情与温度。

  滨海新区与青海省虽相隔千山万水,但两地情谊源远流长。一直以来,在援青指挥部的带领下,援青干部把握“精准”方略,紧密结合“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持续用心用力用情推动援青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做。继2016年青海省黄南州河南县“摘帽”后,今年黄南州同仁市、尖扎县、泽库县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也正式脱贫摘帽。至此,滨海新区对口支援的黄南州四县(市)全部脱贫摘帽。

  壮大黄南传统优势产业

  援青指挥部一方面深挖黄南州资源禀赋;一方面发挥滨海新区企业优势,在果蔬设施农业、中藏药材种植业、有机畜牧业、黄果梨等方面给予帮扶,壮大黄南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引入天津荣程集团实施“农户+合作社+基地+企业+基金+人才”的中藏药材帮扶模式,形成了“荣程百草庄园”一期3000亩中藏药材种植规模,解决50多位村民就业,其中贫困户14名。2019年,合作社户均分红1.2万元,贫困户收入超过2万元,村民们的日子蒸蒸日上。

  记者了解到,在产业帮扶方面,援青前指成功促成了青海省飞地经济第一家企业——天津昊航管业公司落地,今年预计销售额2亿元、利税300万元。2019年先后引进8家天津企业在黄南落户,到位资金4502万元。2020年上半年新注册7家企业,注册资金3400万元。采取“产业+人才”方式,主动对接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农学院,柔性引进20名专家人才,提升黄南州传统主导产业的科技含量、生产效率、产品品质。

  “线上+线下”双向扶贫

  “黄南州农副扶贫产品进天津,正式发车!”日前,伴随着天津援青指挥部总指挥洪世聪一声洪亮的口令,7辆待命货车相继启动发车驶往天津。据介绍,6月6日,天津港强集团有限公司与黄南州6家企业签订了总额5000万元的农副扶贫产品采购协议。一个月后,首批价值近1000万元的特色农畜产品装满7辆货车驶向天津。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是援青前指主打的消费扶贫方式,提出对龙头企业、生产加工、产品认定、物流配送、线上线下、文化旅游全链条进行支持的思路,涉及支持资金约2000万元,努力打通生产、认证、流通等环节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拓宽消费渠道,扩大市场份额,推动黄南产品融入大市场。援青前指组织黄南企业参加“津城献爱心、精准助脱贫”消费扶贫云签约活动,签订7份采购协议,签约额7315万元;组织瀞渡公司、青汇公司与宜垦(天津)集团签订协议,利用“宜垦购”平台销售黄南扶贫产品;推动天津港强集团与6家黄南企业集体签订5000万元的采购协议等。

  这些协议的履行,可带动近6000名建档立卡人员增收。同时启动沿黄保鲜库建设,州农畜产品交易市场投入使用,实施76个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升级改造,进一步解决了扶贫产品的冷链储藏、线上线下销售及终端配送问题,更好地服务“三农”。

  着力改善民计民生

  黄乃亥乡原来是绕108道弯、地处海拔3000米处的重点贫困村,现在2781人、10876头牲畜安全饮水问题彻底解决,使黄乃亥永远告别了“宁肯给桶奶也不给碗水”的历史。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联心路”的泽库县城至东科日村、郭泽多至夏宗果公路于2019年底完工,老百姓期盼了20余年的“三村联通”如愿实现,1075户4440人直接受益。目前正在全力推进泽库县“八路一桥”的集中修建,让出行不再是“老大难”,致富奔小康的梦想不再遥远。还有“党建领航+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的“德吉村”模式,今年在继续支持德吉村设施农业发展的同时,打造与其相连的达拉卡村,复制德吉模式,放大德吉效应……

  扶贫的根本目的是要当地百姓过上好日子。援青前指不断增加对民生设施的投入,同时将滨海新区先进的人才技术源源不断输送到青海,努力帮助当地群众拓宽就业渠道,改善民计民生。完善基层医疗卫生设施,20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相继完工。全面提升受援医院的学科水平和诊疗能力,填补了州医院“心脏介入”“腹腔镜”等多项技术空白。开通远程会诊系统,投入300余万元的全州全科医师培训基地一期建设已完成。提升教育硬件设施,州职校新校区主教学楼和附楼已经封顶,州中小学实现远程教学全覆盖。开展“名师进黄南”活动,近2000名师生参与交流互学。津青校际合作学校达到29对。组织200名农牧区优秀学生“津京研学”活动,援青教师开展经常性周末家访,民族团结之花在津沽大地和雪域高原绚丽绽放。2020年已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8场,提供岗位数2863个,达成意向人数283人。拓宽就业渠道,支持扶贫车间42家,实现1025人就近就地就业。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开展对口援青工作十周年。下一步,援青前指将坚持“有限和无限相结合”的原则,立足津青两地实际,补短板、强弱项、助升级、添后劲、惠民生、促团结,着力提升对口支援的质量和内涵,精心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努力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为黄南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