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扶贫促增收 天津援藏前指成功引入文化产业新合作

稿源:中国小康网   编辑:刘阳   2020-06-04 20:40

昌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昌都是青藏高原古文明的中心之一,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同时,昌都又是“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和“茶马古道”文化圈的核心区域。深厚的底蕴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滋养着当地群众文化传承的土壤。

640

如 何将文化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紧密联系起来,一直是天津援藏队思考和实践的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和津企考察等方式,援藏队通过文化产业发 展带动群众增收、促进民族团结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近期,天津援藏队成功引入天津津昌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出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昌都津云文化传媒有限公 司。津昌文化公司并不是初次来到西藏,公司一直致力于文化产品消费扶贫,去年销售唐卡、嘎乌盒、藏香包等手工艺品300多万元。第九批援藏队进藏后,在昌 都开展“双万双服促发展”,为在昌天津企业提供全面服务,结合津昌文化优势和昌都文化资源特点,天津援藏工作队建议企业在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传承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同时,助力昌都发展文创产业,有效带动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津昌文化总经理王娜表示,“对昌都文化产业发展充满信心,能助力当地群众脱贫增收, 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业。昌都公司成立后,还将成立工作室,着手开展以唐卡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的开发、推广,筹建“非遗文化交流促进协会”, 进一步加大对非遗技艺的培训、传承、交流,助推昌都文化产业发展。昌都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天津援藏队领队杨灏肯定津昌文化公司近年来对产业援藏的支 持,强调要充分用好文化这个大舞台,将文化交融、产业发展和群众致富紧紧连在一起。要开展“非遗+”文化扶贫模式,更好的让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攻坚。一 是“非遗+产品”,要在延伸文化产业链上下功夫,打造具有代表性的高端旅游文化产品,把民间艺术特色魅力转化为脱贫攻坚的经济发展实力。二是“非遗+职 业”,开展各类非遗教学,传授非遗技艺,在推动非遗文化传承的同时,让群众能够端起脱贫增收的“非遗饭碗”,使非遗传承不再是“独门单传”,实现非遗“手 艺职业化”。三是“非遗+旅游”,要拓宽增收路子,深入推动文旅融合,将非遗文化融入景区景点、旅游体验、民族节庆,助力旅游扶贫。此外,津昌文化公司还 与昌都市文化局进行对接交流,就共同打造昌都文化产业园达成初步意向。

640_002

这次文化产业新合作的落地,令天津援藏队更加坚定了产业援藏的信心和决心,在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促进群众就业增收方面还有巨大空间,还需与当地形成合力、共同努力。

一 是提高政治站位,把非遗扶智的责任扛起来。从战略高度和政治高度认识文化帮扶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文化帮扶是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非遗助力精准 扶贫工作纳入第九批援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点工作,成立三交扶贫工作组,责成专人负责文化扶贫工作,全力以赴精心筹划、精心准备、精心组织。

二 是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把昌都非遗项目传出来。每年定期在天津组织“津昌文化交流月”活动,在2019年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参与中国旅游 产业博览会文化旅游(非遗项目)展览推介活动,在全国范围展示昌都非遗项目,扩大昌都非遗影响力。同时,还积极组织开展了雪域之光•西藏昌都百幅精品唐卡 专题展、昌都特色非遗文化产品展等非遗交流活动,达到了借势天津高质的平台交流和高效的窗口展示目的,效果明显、成绩显著、潜力巨大,为不断推动昌都文化 走出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是精准对接需求,把产业发展的路子闯出来。天津援藏队把产业对接作为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的突破口,建立“非遗+扶贫”的长效机制,助力打造非遗产业发展。积 极协调有实力企业与昌都非遗传承人对接,在卡若区加康村建设的手工艺扶贫车间---津昌唐卡手工艺坊,在天津建立昌都唐卡工作站,对接企业与昌都非遗文化 传承人签约合作,积极帮助非遗项目带头人增强创业创新能力。

四 是加强融合创新发展,把对口帮扶的优势显出来。着眼推动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非遗相互借鉴、融合创新,帮助非遗相关文创产品更好地对接市场、产生效益。举 办天津昌都两地非遗传承人交流座谈会,为昌都非遗传承人与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天津非遗传承人提供了跨界交流、跨界融合、换位思考的学习平台,促进昌都非 遗创作更加开阔。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