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亮相柏林 听贾樟柯详解创作细节

稿源:津滨网   编辑:邵华   2020-02-24 22:14

津滨网讯(记者 王淞)日前,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正式拉开帷幕,导演贾樟柯入围特别展映单元的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当地举行了全球首映。该片由新区十点(天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出品,用18个章节讲述了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以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贾平凹、六十年代的余华和七十年代的梁鸿三位作家为重要的叙述者,他们与已故作家马烽的女儿一起通过对个人生活及记忆的讲述,重新诠释了一段跨度长达70年的中国心灵史。

1

东方文学受关注

虽然并非主竞赛单元,但作为三大电影节的常客,贾樟柯还是受到了当地观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首映现场,千人影厅座无虚席,而从映后网络上的评价看,《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也收获了不错的口碑,有观众表示被影片“唤起了亘古至今的土地依恋”所感动,也有观众认为该片虽然是一部纪录电影,但“更像是一部聚焦个人创作历史、反哺故土的影像抒情散文”,“电影将一些看似无关的主题,通过乡村和文学这把钥匙串联在了一起”。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新作为何选择文学作为主体,贾樟柯说到:“优秀的作家是优秀的信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他们总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大家。因为文学是最古老、最便捷的表达方法,所以我们总是能从文学中最早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而说起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他认为:“文学有电影达不到的地方,电影也有文学表达不出来的东西,在我的其它电影里也尝试过用诗句来表达某种感受。”

除去对作家的表现,《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还出现了不少关于戏曲的桥段。对此,贾樟柯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在中国,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戏曲。之所以选择这些戏曲,跟选择这几位作家一样,因为他们都是说书人,而戏曲则能带给观众更加久远的历史感。片中,很多戏曲都是用方言来唱的,事实上包括贾平凹老师等很多作家也喜欢运用大量的方言来写作。这种运用方言的形式,保留了一定的地域性和独特性。”

用电影展现乡村记忆

对故土的深情诠释是贾樟柯作品一贯以来的特点,从1998年闪耀柏林的《小武》,到后来的《海上传奇》《山河故人》《江湖儿女》。不过,相比于此前几部聚焦城市题材的作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则有了不小的变化。

谈及创作初衷,贾樟柯表示希望借助影片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乡村生活,“现在,我们的年轻一代对于城市经验越来越多,反而农村经验减弱了,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拍摄一部电影来谈谈乡村记忆和我们的关系。我选择的这几位作家都是从乡村生活里开始的写作,他们为历史留下了记忆,而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去了解历史,就必须要寻找到这些历史的证人。”

同时,贾樟柯也坦言,用作家来讲述故事也是希望带给当下的年轻人一些启迪,“现在生活中的阅读很多都是碎片化,这是现实情况。所以,文学就显得更加珍贵,严肃的阅读是在碎片化的氛围中更需要坚持的阅读方式。”对此,出品方负责人朱玮杰补充道:“我相信这回让更多年轻人产生兴趣,让他们有回忆、有期待、又渴望,从而引导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更多的了解。”

而对于此次柏林之行,贾樟柯表示:“我一直认为电影是私人化的表达,代表的是自己的情感。这段时间,我们中国人民经历了非常大的困难,我们剧组在出发的时候都不知道能不能按时来到柏林,但是我们来了。因此,我希望电影除了是我个人的表达,以及对中国历史的表达之外,起码还要带来一种声音,这个时候这部电影应该存在,我们的电影和人民是站在一起的,我要带着这部电影来表明我们中国电影工作者仍旧在站立着。”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