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日召开 我市17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稿源:津滨网   编辑:刘阳   2020-01-10 14:54

津滨网讯(记者 牛婧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1月10日在北京召开。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2019年度我市共有17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自然科学奖2项,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15项,包括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在所有获奖项目中,由我市牵头的项目共有3项。本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我市单位获奖情况呈现出如下几点突出特征:

一是获奖项目数量大幅提升。2019年度由我市单位牵头或参与的项目获奖数量较上一年度翻了一番以上,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近十年获奖数量处于第二位。二是获奖质量创历史新高。本年度我市单位牵头或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尤其是我市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牵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堪称皇冠上的明珠,平均每年授奖不到1项,2007至2012年的6年间曾经5年空缺。而我市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在所获的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奖项目中也高居完成单位第2位。三是学科领域分布广泛。本年度我市获奖项目涵盖13个学科领域,体现了我市科技创新实现全面提升的发展态势。

我市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主持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由南开大学4位科学家独立完成,获得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经过20年的持续努力,发展出一类全新的手性螺环催化剂骨架,基于这类骨架的催化剂在多种不对称反应中表现出极高的催化活性和优异的对映选择性,将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改变了人们对人工催化剂极限的认知。项目还系统地发展了手性催化剂的设计方法,为发展新型手性催化剂提供了理论依据。手性螺环催化剂是新世纪不对称催化领域最具影响的突破,引发了国际上发展手性螺环催化剂的热潮。系列手性螺环催化剂被列入国际著名试剂目录,已在200多个不对称反应中得到应用,并且被用于多个手性药物的生产。

由天津大学巩金龙教授牵头完成的“固体催化剂结构缺陷调控方法和机理研究”项目由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的5位科学家合作完成,项目针对催化反应工程和催化化学的交叉领域,提出了催化剂电子结构的新型调变机制,从亚纳米到微米尺度对吸附、成键断键、扩散等催化本征过程进行调控,建立了催化剂缺陷结构的温和构筑方法,利用限域结构突破了反应平衡的限制,提升反应速率与目标产物选择性,为推动能源小分子高效催化转化与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冯世庆主任牵头完成的“基于脊柱脊髓损伤流行病学及微环境理论的诊疗体系建立与临床应用”项目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香港大学、南开大学等四家单位合作完成,项目首次建立了中国脊柱脊髓损伤流行病学数据库,构建了脊髓损伤分子病理数据库,率先提出脊髓损伤后微环境失衡理论,创立了脊柱脊髓损伤规范化诊疗体系,规范脊柱脊髓损伤快速诊断、药物及手术治疗与术后康复标准,成果已在全国130家三甲医院及临床重点专科医院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我国脊柱脊髓损伤的诊疗水平。

津滨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服务邮箱:jinbinwang2015@163.com 举报电话:252042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2120170004 备案序号:津ICP备2021001896号-1津公网安备 12010702000020号

天津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入口